湯,是中國人日常食譜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也是食補養生方式之一。天氣熱起來后,食欲不振的人更是離不開湯湯水水。那么,入夏后該喝什么湯好呢?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個。

入夏后多喝3碗湯身體好得不得了
1、四神湯
祛濕健脾。一到夏天,濕氣就成為了“全民公敵”,人們天天喝祛濕湯、用除濕機,恨不得將其除之而后快。再加上,脾胃是負責食物、水分的消化和輸布。要是它們不能暢通了,那消化輸布環節出現阻滯,就形成了濕。在內外濕夾攻的情況下,祛濕的同時還得調養好脾胃。
原料:茯苓、山藥、芡實、蓮子各10克。
做法:平時煲骨頭、豬肚湯時加入“四神”,按常規煲湯操作即可。最宜晨起溫服。服用期間,飲食宜清淡為主。
2、西洋參烏雞湯
補益氣血。立夏后,氣溫開始慢慢走高,人體代謝也活躍,日常生活需要消耗更多的氣血。
原料:西洋參5克,烏雞200克,陳皮5克,淮山20克,食鹽適量。
做法:西洋參和陳皮浸泡半小時,所有材料洗凈一起燉至熟透,放少許鹽調味即可。
功效:西洋參有“無火參”之稱,補而不膩,吃了不怕上火,還有補氣養陰、清熱生津之效;烏雞可補肝腎、益氣血、退虛熱;淮山、陳皮均能健脾。
3、烏梅湯
解渴解乏。夏日炎炎,躲不過一個“熱”字。與熱如影隨形的,是出汗。中醫認為,汗血同源。出汗過多,會耗氣、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,進而使各類邪氣更易入侵人體。 因此,汗出得越多,消耗的津液和陽氣也越多。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出汗后,會出現累、疲倦不已、胃口變差的情況。對于出汗后稍感疲憊者,建議喝點酸中帶甜的飲品。酸味能“收斂”,化陰生津,同時能減少汗液的繼續外泄。酸梅湯,就是很好的選擇。
原料:烏梅100克,適量冰糖。
做法:將烏梅洗干凈,與冰糖同放鍋中,加入清水小火煮沸30分鐘,濾去烏梅,取汁待冷,放入冰箱待用。飲用時,可按所需兌入適量涼開水。
功效:酸梅湯,在夏季出汗后及時飲用,可解渴解乏,尤其適合出汗后感覺疲憊氣虛的人群。
注:此外,大家可根據個人口味和需要加料,例如消食開胃的陳皮或山楂,帶香味的丁香或是干桂花,帶甜味的桂皮或是枸杞等,此處用的烏梅是藥用烏梅,在各大藥店即可購買,不可用零食烏梅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