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常說要想健康長壽,就要管住嘴邁開腿,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在很多慢性疾病跟飲食密切相關,另一方面走動起來可以降低血壓血脂血糖。腳是人體的“第二心臟”,卻常常被人忽視它的重要性。腳也是我們的健康晴雨表,一旦出現問題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。

腳上出現6種情況當心是疾病的信號
1、腳臭
腳臭的氣味總是令人感到很惡心,平時穿著襪子沒什么,一遇到需要脫鞋的場合,就讓人覺得很尷尬,老遠就能聞到一股酸臭味。腳底正常的汗腺為小汗腺,分泌的汗液通常無氣味,而腳臭是因腳底汗腺分泌汗液過多,細菌分解汗液產生的臭味。平常應避免腳汗過多,如穿透氣的鞋襪、經常晾曬鞋襪,減少汗液的累積,從而避免繼發細菌感染出現異味。若腳臭癥狀較嚴重,可局部注射肉毒素,注射一次約維持7-8個月。如果情況仍沒有明顯改善,建議到醫院皮膚科,檢查有無細菌和真菌感染的情況。
2、腳腫
正常人如果久坐久站,容易發生腳腫的情況。但這種情況,只需多走動、活動下肢肌肉,就可以有效緩解,通常跟疾病沒有關聯。臨床上腳腫分為內科原因和外科原因。一般內科原因引起的腳腫常見于肝硬化、低蛋白血癥,心力衰竭、急性或慢性腎炎、腎病綜合征的病人。這種水腫在按壓后皮膚會出現小凹槽。外科的一些因素,比如像下肢靜脈曲張、下肢靜脈血栓,下肢淋巴管炎等疾病,可導致腳部水腫的情況。這種情況一般按壓后皮膚不會出現凹陷。
3、腳抽筋
有些人晚上睡覺時,突然雙腳發生抽筋,疼得受不了就醒了。這種抽筋和游泳、運動引起的抽筋,是兩種不同的情況。運動時引起的抽筋,是由于小腿血流供應不足,一般提前做好熱身,可以預防。而晚上腳抽筋,多數人可能會想到是缺鈣。除了缺鈣,過度疲勞、著涼、睡姿不良、腿部靜脈曲張、動脈粥樣硬化等均可導致夜間出現腳抽筋。如果情況不嚴重且偶爾發作,可以從日常保養入手。如果情況仍無改善,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,進一步檢查原因,再針對性治療。
4、足跟痛
在站立和行走時,腳后跟要擔負著人體50%以上的重量。因為年齡、韌帶老化等原因,導致足跟痛大多是生理性退化,平時注意保護足跟就可以。而病理性的足跟痛,可能跟跖筋膜炎、足跟脂肪墊炎、跟腱炎癥等疾病有關,如果足跟痛一直不能緩解,則可以考慮去醫院骨科,做相應檢查和治療。要想改善足跟痛,日常要注意休息,肥胖者應減肥,用厚的軟墊保護足跟。平時做些踝部蹬踏動作,以增強腳跟的抗勞損能力。溫水泡腳、理療等措施,也可有效緩解足跟疼痛。
5、腳冷
西醫認為腳冷的原因是由于,各種原因引起的末梢循環變差。如心功能不全,無力運送血液到腿部末梢。高血壓、糖尿病引起的小血管病變,導致末端循環變差。嚴重貧血導致血液含氧量不足等。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導致感覺異常,或交感神經病變肌肉遇冷無法緊縮產生熱能足以耐寒,也會致使腳冷的發生。從中醫角度來說,怕冷和血液循環有很大的關系,氣血不足、陽虛等情況,都能影響血液的運輸,末梢血液循環差就會造成手腳冰冷。
6、腳癢
腳癢先要考慮的是足癬,也就是常說的腳氣。其主要是由于足底與趾間皮膚的真菌感染所致,具有傳染性,以腳部劇烈瘙癢為主要特征。但腳癢除了腳氣,也可以是濕疹、汗皰疹等疾病。而對付腳癢,當然也得查對因用對藥,建議到醫院皮膚科就診,切勿亂抹藥膏。
注:上述談到的6種腳部癥狀,都有可能是相關疾病引起腳部出現關聯性癥狀的常見情況,但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癥狀對疾病診斷有一定預示作用,并不代表就一定患上某種疾病,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,查明原因再進行治療。